7月中国汽车产销延续了二季度以来的回暖势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7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20.1万辆和211.2万辆,同比增长21.9%和16.4%。今年前七月,汽车产销1231.4万辆和1236.5万辆,同比下降11.8%和12.7%,降幅进一步收窄。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企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自救。正是得益于各家企业全力促进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业为国民经济复苏,‘六稳’ ‘六保’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疫情和市场考验将进一步加速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新的加速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7月中国新能源车市销量由负转正,实现了2020年来首次同比正增长。在此之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自2019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12个月出现负增长。
得益于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车市成为了全球车市最先复苏的板块。据了解,中国市场正在成为欧洲汽车品牌销量的重要阵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告诉出行一客:“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欧洲,尤其是德系品牌的偏爱,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的认可,这也得益于德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长期深耕。”
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零部件企业也为欧洲汽车供应链提供了稳定的助力。
“全球汽车行业的乐观迹象来自中国, 与中国有紧密联系的车企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赢家。”近日,德国杜伊斯堡汽车研究中心(CAR)主任费尔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在接受出行一客采访时称,欧洲市场仍然深陷疫情危机,回归往日的过程道阻且长。
不过,今年上半年,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以极快的增速超越中国市场。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44%至33.5万辆,而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2%,到40.33万辆。
对此,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便公开呼吁:“中国新能源汽车不要起那么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我们把基础设施全部做完了,人家开始热卖。”
上半年中国车市领跑全球 率先复苏的中国市场,为一众欧洲车企的全球销量带来了积极影响。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发布的今年6月及上半年的欧洲地区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EU)、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和英国的乘用车销量共计510万辆,同比下滑39.5%,为十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至少中国提供了一线希望。”宝马集团CEO奥利弗•齐普策(Oliver Zipse)在今年5月的一次内部演讲中表示,由于欧美经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汽车需求的恢复可能会“非常缓慢”,而中国市场的消费正在迅速反弹。 毕竟时间就是金钱。由于中国疫情暴发早,产销恢复也早,车企从2月10日开始陆续复工,疫情中心武汉工厂的生产线也在3月11日开始恢复,3月底的总体达产率已与去年同期水平相当。 早在3月,戴姆勒、大众、宝马等CEO就公开表示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彼时,戴姆勒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绝大多数的中国经销商已经重新开张,客户也回来了。每天都有更多的人来到汽车经销商那里看车。需求正在回升,这让我们感到乐观。” 数据证明也的确如此。以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大众汽车集团为例,其上半年在华共交付汽车159万辆,同比下降17.0%;在西欧地区的销量为124.87万辆,同比下滑37.5%;在北美地区的销量为28.55万辆,同比下滑26.2%;在全球市场的累计销量为389.31万辆,同比下滑27.4%——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显著跑赢其他地区市场。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Stephan Wollenstein)表示,4月以来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一直呈现逐月回升态势,公司对下半年保持谨慎乐观,相信能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 中国豪车市场在疫情期间更是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今年上半年,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在全球的销量同比下滑20%上下,但在中国,BBA二季度反而录得同比15%以上的销量增幅,其中奔驰在华销量同比增长21.6%;宝马和MINI品牌销量相比去年同期上升17.1%;奥迪则连续三个月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5%。 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严博禹(Jens Puttfarcken)也告诉出行一客:“2月,保时捷中国销量受疫情影响大幅下降,但3月和4月,我们的单月销量均超过了去年同期,分别实现1%和5%的增长,业务已逐渐回归正轨。5月,我们的销量又回到了以前强劲增长的态势,达到了我们在疫情暴发以前所设定的目标。”6月,保时捷的在华订单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欧洲仍将面临长期困难形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对出行一客分析称,风景独好得益于中国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得利,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恢复,且国家在努力提振市场活力,从而稳定了消费信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诸多车企的压舱石。 据了解,疫情发生之后,汽车的产销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从今年2月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关部门不断推出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包括增加限购汽车号牌配额、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等。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正逐步发挥作用,对汽车市场发展长期利好;上半年各地实施的促进消费政策陆续进入尾声,为对冲疫情影响,还会陆续再出台相关政策,但直接促进汽车消费的力度可能会减弱,政策的节奏也会放缓。”陈士华分析称。 与中国车市的迅速回暖不同的是,欧洲车市仍将面临一段时间的疫情缓冲期。杜登霍夫认为:“未来12-18个月里,欧洲主要汽车市场都将面临长期的困难形势,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裁员的负面报道将持续成为媒体的头条新闻,仅在德国,我们就预计将有1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 杜登霍夫测算,由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今年欧洲的汽车产量将骤降24%至1200万辆,这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欧洲大约有700万辆汽车的产能被闲置,尤其是在西欧。 除了汽车产销受到疫情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均受到波及。目前,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跟随采购和控制成本的需要,中国在全球的供应链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值近4万亿元,零部件出口额达70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额10%。 “由于中国迅速克服疫情影响,产业链集中在中国的车企承受供应链的风险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加快复产步伐,弯道超车赶追对手。”富瑞金融(Jefferies)中国策略研究主管 Alexious Lee对出行一客说,疫情过后,各大车企需要检讨并深思长期战略,包括加快国产化布局。 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被欧洲反超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多年来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万辆和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9.3%,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 据了解,受到补贴退坡以及车市疲软的影响,从去年7月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连续出现了12个月的下滑。此次销量增速由负转正也是难得的好消息。“随着市场逐步适应补贴的大幅退坡,以及企业的战略调整,今年下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相对稳步的正增长态势。”许海东认为,今年我国新能源全年预期将在100万辆左右(不含特斯拉)。 在许海东看来,得益于国内三电技术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自主品牌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完全可以和相近等级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双方差距比起燃油车领域要小的多。 不过,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正在被欧洲赶超。根据外媒援引欧洲各国近日发布的数据,7月,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八个主要欧洲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9.9万辆,同比增长214%。其中德国、法国和英国销量分别为3.59万辆、1.70万辆和1.56万辆,同比增长289%、298%和286%。从总量上来看,今年上半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超过中国。 有观点认为,欧洲新能源汽车的逆势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欧盟执行的最严汽车碳排放标准,目前,部分欧盟国家已经制定了燃油车禁售计划。在此背景下,各大车企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 以戴姆勒为例,在2019年法兰克福车展上,戴姆勒集团首席执行官康林松提出了“2039愿景”,其中包括:2022年在欧洲实现车辆生产的碳中和;2030年电动车型(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将占据乘用车新车销量一半以上的份额;2039年实现乘用车新车产品阵容的碳中和。 曾毓群认为,全面电动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油电平价正在加速到来。到了2025年,电动车首购成本应该和传统车基本持平。基于电动化的规划,戴姆勒、宝马、大众都在进一步强化在中国的本土研发、生产和采购等。曾毓群呼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应该“起了个大早,但是赶了个晚集”。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新基建”也将给予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多增长空间。因此,陈士华认为,中国新能源车相对成熟,也抢占了先机。欧美车企进攻中国新能源市场,仍需要适应的过程。 许海东呼吁,客观理性地看待欧洲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一方面要客观认识到欧洲新能源消费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其推广经验,并转而向国内宣传新能源全球化的推广进展,从而拉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