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界,每三年迎来一次盛事——中国工笔画界作品展,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在2016年末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时逢中国工笔画会成立30周年,当代工笔画界的杰出画家冯大中、何家英、谢振瓯、刘临等隆重亮相,不仅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更重要的是提携工笔画界年轻一代,为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助力加薪。
师从何家英,“至纯”学院派
王振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工笔画家,一路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目前仍在博士学位攻读阶段。艺术的大门充满魔力,在一位位名师的带领下,王振距离扣响艺术殿堂的精神之门越来越近了。作为何家英老师最年轻的博士生,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创作之泉肆意奔涌。
我们所常说的学院派画家,通常上就是指在专业院校一直接受专业指导和训练的画家。虽然这种简单直接的定义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区别,但确实也说明了学院派最重要的特征——专业、专一、专情。
王振自幼进行素描等专业绘画的学习,后来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次年进入工笔人物工作室学习。硕士求学期间师从知名工笔画家刘泉义教授,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2016年,王振经过认真准备,顺利考取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教授的博士生,继续深造中国工笔画技艺。
技术上的正统,造就了王振画面用笔的纯粹;经历上的单一,恰好让王振更好的向内、向心发问,作品更具个人特色。对于一个年轻的画家来说,在成长阶段远离干扰、一心提高技艺实在是当下社会难能可贵的选择。
左心房住着倪瓒,右心室守着蒙克
画家和许多艺术家一样,都有高产低产之说,这么看来,至少目前为止,王振算是惜笔如金的人,每一幅作品从选题开始、到默稿、到落笔……都是仔细斟酌的每一步,究其原因,王振说:“我必须画我有所感受的东西。”他最喜爱的东西方两位画家,虽然相隔百年,但却在直抒胸臆的绘画感受中,惺惺相惜。
倪瓒是谁?谁是蒙克?两个人大名一出,基本上只要是艺术圈的都应该顶礼膜拜。倪瓒是元末著名画家,开创了山水画很多新的画法,后辈董其昌、石涛等人都十分推崇倪瓒的画技与画作。倪瓒的作品画面简洁,虽然很容易被人模仿其表面,但是其画骨根本没法抄袭。倪瓒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何良俊如此评价倪瓒:“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
说到蒙克,这位在20世纪去世的挪威巨匠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则更被我们所熟知。在我们天天使用的emoji表情包中,有一个双手捂着脸颊的作惊恐状表情的脸谱,就出自蒙克的画作《呐喊》。这位一生被死亡阴影笼罩的画家,从不幸的童年感受中汲取着艺术创作的来源。相较于中国画,西画本身在情绪表达方面就更加外露,而爱德华·蒙克则更加精于刻画内心世界,他的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蒙克被誉为“世纪末的画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
王振对于两位画家的推崇,经由“内心”被打通了,穿越年代的阻隔,打破地域的鸿沟,告诉世人,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真正好的作品都是一致的:发自内心,希望打动一颗读懂的心。王振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着自己的创作意愿与想法,让历来含蓄内敛的国画画面,渲染出浓烈的情绪张力,试图诠释当代中国平民基层的心理百态。
“太阳下面无新事”,创新谈何容易,道路从来都在先人的智慧笔下,王振寻道前辈,路在脚下,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的记录这个时代的作品,在王振的一笔一绘中,慢慢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