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扒皮!互金巨头们一年前夸下的“海口”兑现了吗?

这段时间,各大公司都在开年会。总结一年工作之得失,各行各业亦如此。


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过去的2017年是强监管的一年,也是极不平凡的发展年。这一年里,监管利剑频频出鞘,合规成为发展主基调;科技赋能势头强劲,金融科技成为新的风口;支持实体经济,提供普惠服务,成为业内共识。


风变了,发力的点自然也要变。

在巨头出没的互金市场上,高举高打的蚂蚁金服宣布转型做技术公司;中规中矩的腾讯金融,强调要占据更多支付场景;低调审慎的苏宁金融定下了“跨越万亿”的年度目标;高调示人的京东金融扬言要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 3;沉默是金的百度金融要发力智能金融,输出AI Fintech能力。过去的一年,他们的布局更加深入,落子更加频繁,战况更加激烈。


现在,一年过去了,巨头们曾经立下的flag、夸下的海口,实现了吗?

 

   年度目标达成者,究竟有几家?

 

开放、赋能、连接、服务,是2017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新格局。梳理几大互金巨头过往一年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他们一方面继续深耕支付、信贷等金融业务,另一方面致力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服务,逐步将金融深度植入各类生活场景,巩固各家的金融生态。


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高频次、高粘性的公交出行会成为过去一年争夺最激烈的移动支付场景,阿里、腾讯、苏宁都在这一场景上拼尽全力。


在公交场景上,蚂蚁金服与武汉、福州、天津、贵阳和西安等城市达成了相关合作,2017年底更是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


腾讯金融也不遑多让,其乘车码业务如今已在广州、青岛、合肥、济南、重庆等10多个城市上线,应用于BRT、公交、地铁、索道等多个公交场景。


苏宁金融“智慧出行”布局也在2017年基本成型,公交、新能源租车、车主服务、智能停车缴费、高速公路ETC等多个出行场景,都能使用苏宁支付。


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的海量流量入口,巨头们不断推出新形态的金融产品服务。譬如,蚂蚁金服在征信上加大布局,芝麻信用2017年11月22日宣布在初期可先行投入10亿,通过引入保险、运营鼓励等多种方式,推动更多商家向信用好的用户免收押金;腾讯金融将保险行业作为重点拓展对象,在2017年11月初正式发布保险平台——微保;苏宁金融2017年2月推出了最高20万额度、最快20秒到账的消费贷产品“任性贷”,2017年11月初上线了专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存货融资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货速融”,等等。


在国内市场争夺如火如荼之际,金融出海在2017年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巨头们都忙着国际化发展。从日韩到东南亚,从欧洲到北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跟随中国游客走出去”。


除了阿里和腾讯,苏宁金融、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也将目光瞄准了境外市场。2017年,苏宁金融先后走进中国香港、日本,在两地使用苏宁支付即可在境外“刷手机”买买买;京东金融则在2017年9月宣布与泰国尚泰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为泰国用户提供服务;而此前的7月,百度宣布与Paypal达成战略协议,目标是在中国消费者和境外在线企业之间进行跨境支付。


站在2018年伊始的时间节点上回看,经过2017这一年的快速发展,各大巨头曾经定下的目标,夸下的海口,有成功实现的,有还在努力的。这当中,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扩大了金融版图,行业领头地位依然;苏宁金融年度万亿交易规模成功达成,稳居国内五大互金集团之列;京东金融则于2017年脱离“母体”,自立门户;百度金融打造了财富管理平台和消费金融平台,宣称自己定下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三分之二。


 

   金融科技赋能,成为一股潮流

 

这两年尤其是2017年,金融科技成为流行词,被称为“下一个互联网金融风口”。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赋能更加深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新技术已经从概念阶段,真正落实到互金平台的日常运营层面。

创新技术驱动发展,巨头们都立志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对外宣布科技布局方向,勾勒发展版图,并以此来作为前进的利器继续去“开疆拓土”。


2017年,蚂蚁金服有意淡化自身的金融机构色彩,代之以科技公司自居,逐步将核心的金融基础技术能力、核心业务服务能力、金融生活的场景、阿里云计算、阿里人工智能能力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平台,并将技术能力全面开放给同行。腾讯金融在精准推荐、金融安全、智能客服和投资决策四大领域中推进“AI+金融”的具体实践。


苏宁金融定位为一家以O2O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金融科技公司,将“科技引领金融”作为集团战略,聚焦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风控、物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AI和金融云六大金融科技,依此打造核心竞争力,为中小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赋能。


百度金融则打出了“AI in All”旗号,背靠搜索数据积累向智能金融发起进攻,开放智能消费金融平台、ABS云平台以及大数据风控平台“般若”,为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坚持金融科技定位的京东金融,这一年继续面向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开放技术能力,力争实现平台化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互金巨头与传统银行合作成为一股潮流,建行+阿里、中行+腾讯、工行+京东、农行+百度、交行+苏宁,每一个强强联合背后,金融科技赋能都是重头戏。


他们携手加快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无疑将加快金融业务科技化、智慧化、智能化的进程,市场倾向于认为,未来将是拥有海量数据以及科技能力的头部公司的天下。总之,这场好戏才刚刚开始。

  

   关于普惠金融,几家干了实事?

 

除了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也是业界公认的热词。


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双重优势的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创新力量。从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到苏宁金融,从京东金融到百度金融,巨头们都不约而同把“普惠”定位为发展的路径之一。


时间走到2017年,互联网金融头部企业无一例外在渠道、服务上进一步下沉,纷纷联合金融行业各类生态,一起撬动整个金融行业践行普惠。


开展普惠金融,农村地区无疑是亟需弥补的短板。为了打通“最后一公里”,自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苏宁金融和京东金融加快了布局农村金融的步伐,相继推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电商金融”的模式。


截至2017年年底,蚂蚁金服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已覆盖全国816个国家级贫困县,帮助农村用户获得信贷、支付、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苏宁金融通过“惠农贷”和“农企贷”两大产品,累计投放贷款超20亿元,全力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京东金融在全国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开展各类农村金融业务,帮助4.2万贫困群体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腾讯金融依托微信、QQ10亿用户的社交网络,连接用户、商户和金融机构,普惠到农民等更多群体;百度金融另辟蹊径,为低学历人群参与职业教育提供金融服务,经过1年多的实践,目前已为37万的大专以下学历的用户提供学贷服务……


“践行普惠,服务实体”成为了互金巨头们的初心和使命。当然,实现普惠金融的路还很长很长,好在万里长征,已经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关键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