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本质在于提供便利和风险定价,风险定价一定是数据驱动。
从大数据风控与传统风控来看,两者主要区别于风控模型数据输入维度和数据关联性分析的不同。信和大金融认为,与传统风控不同,除了利用传统的金融数据,智能风控可以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获得线上、线下多维的数据,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效服务这些企业或群体,让这些企业或群体享受以前未曾体验过的金融产品。因此,智能风控在补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短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利于社会公正,也利于经济增长,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普惠金融风控短板
国际上,普惠金融概念始于2005年;国内,普惠金融则是本届政府重要战略发力点。相关制度、政策、业务探索不断深化,取得显著成效。有别于传统金融领域“20%的客户创造80%的价值”规律,我国推行的普惠金融关注更广泛的群体,以可持续的商业手段,让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也能获得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扶持,我国普惠金融进入发展快车道,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0.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25.6%;农户贷款余额近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普惠金融作为普及社会各类群体的金融,注重金融服务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强调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困难群众提供金融服务,已经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这些都离不开智能风控的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风险问题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在普惠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探索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问题更加暴露,成为精准扶贫道路上的“绊脚石”。比如一些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多采取信贷服务下沉的差异化战略,为银行无法服务的用户提供信贷支持,业务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这种业务模式给了欺诈分子可趁之机,因此面临欺诈、多头借贷的风险。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大部分由传统人工进行,只是结合简单的IT系统,数据来源主要是征信局数据、用户书面提交资料。这些数据有一定的门槛和资质,比如个人资产、工作信息或者采用抵质押物等证明,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比如农民、学生、三四线城市的打工族等低收入人群的风险并没办法评估,因此他们无法享受有效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信和大金融智能风控助力普惠金融
作为互联金融行业的一员,信和大金融成立之初就建立了高标准、严执行、重安全的风控体系。平台谨守资金风险防控关,在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方面不遗余力。
大体来说,信和大金融风控模式分为两种,纯线上风控(适用于小额借款)、大数据风控结合实地尽调,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信和大金融的风控体系。
此外为防止欺诈风险,信和大金融与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智能风险管理服务提供商同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接入同盾风控云反欺诈系统,运用大数据进行反欺诈,防范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利用大数据做贷后监控,既实用、又可靠。在信贷过程中,前中期的风控到位,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在贷后阶段,常常会发生贷款人环境变故、还款能力改变、还款意愿动摇等情况,信和大金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贷款人进行多维度动态事件及市场信息跟踪与监控,能快速觉察、发现贷后借款人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贷后预警,有效防范借款人跑路,防止坏账、死账等情况发生。
科技赋能金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普惠金融的路上,信和大金融不会落下一个需要资金支持的优质用户,严把风险关。未来,信和大金融将坚持“普惠”精神,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